编者按:
未来产业,将给我们的未来生活带来哪些想象?
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到,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作为最早提出发展未来产业的省份之一,河南在2021年就提出要加快未来产业破冰抢滩,谋划培育新质生产力。2024年9月召开的全省未来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再次对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作出部署。
未来产业将如何谱写河南的未来?2025年河南省两会召开之际,顶端新闻推出《豫见未来产业》系列报道,一起来看看,河南如何奋勇争先领跑新赛道、抢占新蓝海。
此篇探秘:河南未来空间产业。
顶端新闻记者 邹皓羽
试想一下,当农田里的庄稼遭受病虫害威胁,通过卫星遥感数据与地面监测系统的联动,农业专家能及时获取受灾信息,精准指导农户防治;暴雨来袭时,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可以依据卫星和地面传感器数据,提前发出精准预警,守护市民安全;天空中的无人机可以有序穿梭,给农田撒农药、帮快递小哥送包裹、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还能运送救援物资,查看灾情……
在河南,这一系列炫酷又实用的科技和服务正在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其背后依靠的未来空间产业正在中原大地上摹画着充满科技魅力的未来蓝图。
【“科幻”场景正在变成现实】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家住山区的李大爷在自家果园里闲遛弯儿时,突然发现果树叶子的颜色有些异常,他赶忙打开手机上的农业监测APP。简单捣鼓几下,手机屏幕上就清晰地显示出果园里每棵果树的生长情况,甚至可以精准测定到哪几棵树缺水、哪几棵树遭遇了病虫害。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挺科幻?
但实际上,这种设想正在变为现实,其背后依靠的,正是未来空间产业提供的科技支撑,而所谓的空间就包括了太空和低空。
遥远的太空中,一颗颗卫星就像是“超级眼睛”和“万能信使”,它们从几百公里外的高空中俯瞰,对地面上的状况进行着全天候的观测。每天传回的高质量数据,经过地面研究人员的分析研究,数据成果可以在诸如灾害监测、城市建设、农业生产等领域中大显身手。
在抬头就能看到的低空领域,无人机能发挥重大作用。它们就像是勤劳的“小蜜蜂”,能执行快递运输、农林植保、航空测绘等任务。
简单来说,未来空间产业就是通过遥感卫星和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把太空和低空领域利用起来,拓宽人类的活动和认知边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高效便捷的服务体验 。
【遥感卫星也有河南造】
在过去的2024年,河南航天宏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宇翔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让中国商业航天更好地走进大众生活。
好消息出现在2024年12月17日。这一天,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有4颗卫星顺利升空,这些卫星是航天宏图正在建设的商业混合遥感卫星星座——“女娲星座”的重要组成部分。
4颗新卫星的成功发射,让王宇翔对问题的解决有了更多的底气。
“算上这4颗卫星,目前‘女娲星座’累计已有12颗卫星在轨运行,这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商业雷达遥感星座,卫星数据获取能力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王宇翔自豪地说。
顶端新闻记者了解到,作为国内领先的卫星互联网企业,总部位于北京的航天宏图是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位于鹤壁科创新城的“航天宏图华中总部”是航天宏图继北京总部之后的全国第二总部。自2023年“女娲星座”首发卫星成功发射至今,航天宏图已经成为河南未来空间产业的代表性企业。
就遥感卫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王宇翔以航天宏图创新研发的鹤壁市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举例说:“我们通过系统,可以提前3天对雨情、水情进行分析研判、提前2天进行预报预警、提前1天做好预警提示。这样可以打通气象预报和应急指挥的通道,提高应急响应效率和汛情信息准确率,极大程度降低各类灾害事件发生。”
光有遥感卫星似乎还不够,怎么才能发挥出未来空间产业的最大效益?王宇翔给出的答案是:让高空与低空相结合。
航天宏图自主研发生产了多款无人机平台,构建面向全国的无人机生产与服务体系。这样以来,无人机与“女娲星座”结合,具备了“空天地”一体化服务能力,可以为政府、企业、高校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提供空间信息应用整体解决方案。
在这一方面,航天宏图自主研发生产的农业无人机是典型代表。通过一个飞行平台就能够实现精准作物播种,智能喷洒农药和肥料,还能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分析,以提供科学的防治措施。
“河南是农业大省,遥感技术和无人机的结合诞生出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得力助手。”王宇翔说,未来要继续推进女娲星座卫星发射进程,与已发的12颗星形成星座组网,持续深化卫星数据应用,让遥感卫星服务千行百业。
【一座实验室,引领河南低空经济腾飞】
安阳就进行了一场测试,让一架无人机带着报刊、快递等重达30公斤的货物,从安阳林州市邮政寄递物流共配中心出发,按照既定的航线,飞往林州市石板岩镇中心广场。76公里的路程,最终只用了20分钟就将货物送达到位。
这是安阳在全省范围内首次开展的山区无人机快递航线测试飞行。全程参与这次测试的,是与安阳蓝天实验室有深度合作的一家无人机科技公司。
作为省内唯一一家研究无人机和通航领域关键技术的省实验室,位于安阳无人机产业园内的蓝天实验室于2024年2月28日揭牌运行,致力于无人机低空领域的前沿性、基础性研究。
“无人机产业是低空经济的主导产业,也是低空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领域。”蓝天实验室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何文森表示,破解低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关键技术“瓶颈”和“卡脖子”问题是实验室的工作重点。
据何文森介绍,蓝天实验室目前已形成无人机系统及关键技术、低空空域管理体系建设和应用开发、无人机检验检测技术、无人机适航审定技术、无人机与警务融合创新研究五大顶级PI团队,与89家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我们在持续开拓无人机的应用新场景,搭建‘空中天路’。”何文森告诉顶端新闻记者,从外卖配送、空中快递到飞行表演、巡逻监测,无人机正在全方位赋能多个行业。
顶端新闻记者了解到,利用无人机撒农药早已在河南成为现实,无人机送快递在河南已完成测试;安阳市还在2024年开通了血液运输航线,用以完成血液等紧急物资配送,且无人机医疗低空运输网络一期建设方案已经完成;安阳殷墟博物馆经常开展无人机飞行表演,无人机外卖配送航线也已开通运营。此外,在河道巡查、高空文物巡检、农业植保、应急通讯、空中配送等各种应用场景中,无人机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何文森看来,无人机物流运输的发展将带动飞行器制造、电池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控制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点 。
凭借强大的科研实力与创新团队,蓝天实验室已逐步成为河南无人机低空经济领域的先锋力量。
“未来将发挥蓝天实验室的引领作用,让河南低空经济产业持续高飞。”何文森说,下一步蓝天实验室会紧盯警务无人机重点研发专项的科研进展,推动“科研+产品+应用”的闭环机制,将实验室最新科研成果向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率先应用。
【飞天揽月,撑起河南经济新蓝海 】
放眼苍穹,逐梦星空。
近年来,河南将航空航天及卫星应用产业链作为重点产业链之一,聚焦“通信、导航、遥感”三大领域,初步形成了涵盖设计、零部件、总装总成、发射测控等环节的产业链条。
对于河南在未来空间产业方面的优势和潜力,王宇翔深有体会。身为从业者,他认为河南拥有深厚的产业基础,还有成熟的卫星应用服务体系,配套的航天产业及地面设备制造供应商。仅在鹤壁就集聚了航天宏图、天章卫星、航天驭星等多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了上游涵盖火箭智造、卫星整星智造、地面传感器智造;中游布局卫星测运控和卫星通信;下游全面覆盖卫星应用、数据产品服务等环节在内的全产业链布局。
实际上,河南在未来空间产业上的布局可谓“多点开花”。目前,以郑州、鹤壁为核心的卫星及应用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众多航空航天领域的企业汇聚。低空经济正加快布局,拥有郑州、安阳两个国家级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安阳全丰植保无人机、三和航空双旋翼无人机等研发生产走在全国前列。
产业的发展还需有政策来助力,《河南省卫星产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促进全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等文件的印发,给未来空间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在2025年的河南省两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对未来空间产业的发展有专门论述,明确指出要瞄准卫星及应用、低空经济等,抓好鹤壁卫星、安阳无人机产业园建设,培育壮大未来空间产业。
随着河南在未来空间产业的大力投入,更多相关优质龙头企业和高端人才会陆续引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河南的未来空间产业将在全国乃至全球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来源:顶端新闻